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漫画:颜庆雄

引子:

“人的一生,不是在办证明,就是在办证明的路上。”坊间流传的这句话,虽然带有调侃的意味,但真实反映了当下证明过多过滥过奇的问题。日前,公安部通过“打黑除四害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图文详解了18个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其中包括此前一直被群众吐槽的证明“你妈是你妈”。“奇葩证明”过多过滥折射出了什么?怎样才能让“奇葩证明”消失?本期“思与辨”进行探讨。

■ 主持人:尹传刚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 嘉 宾: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国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上官酒瑞 (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

相关部门动辄要民众出具各种证明,不少是为了转嫁风险,推卸责任

主持人:证明过滥过繁折射出了什么?

上官酒瑞:证明过滥过繁,折射出政府管理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信息不流动、不交换、不共享,如公安、民政、计生、人保等部门之间所采集公民的人口、婚姻、生育等基础数据之间,就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和障碍。相关部门动辄要群众出具各种证明,不少是为了转嫁风险,推卸责任,更多体现的是向上负责,而不是“眼睛向下”,考虑服务对象是否方便。如果说开具一些证明是必要的,那么一些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不科学、不透明,或是扯皮刁难、不作为、踢皮球,则在客观上促成了民众办事证明多滥奇的问题。另一方面,确实在一些领域存在个别公民不诚信的现象,如一些地方出现的骗取低保、养老金等现象,“倒逼”相关职能部门增加了证明的数量。

刘国强:我们的整个社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政府管理体系,而没有形成社会化的运行机制。这样,很多社会资源的分配乃至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经由政府相应管理部门,尤以公安系统和民政部门为甚,办个事情都需要跑很多单位,盖很多章,这是沿续已久的常态,这才是导致各种“奇葩证明”的根本原因。当前人口流动和信息传播方式,以及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相应管理观念滞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不畅,相应的行政审批程序没有简化,或是办事人员死板机械,怕担责任,这些都是产生“奇葩证明”的重要原因。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当前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不但口说无凭,各类证件也可能造假,这就成了难解的死结。

匡贤明:从体制机制上看,“奇葩证明”折射出了行政体制内的两大问题:一是行政权力不清楚,自行附加的证明过多,客观上加大了民众的行政成本;二是各部门的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楚;三是把证明作为监管的替代,推卸自己的监管责任。比如,有的地方开商铺要开“不扰民证明”,不扰民是市场监管的应有之义,出了证明又怎么可以保证不扰民?程序上混乱错误。因此,简言之,“奇葩证明”背后是行政权力设置与履行中不合理的突出反映。

当前大量的“奇葩证明”,大多是部门自行设置的,缺乏法律依据

主持人:你们如何看待此次公安部门宣布不再开具18类证明?

匡贤明:公安部门不再为个人出具18类证明,是说明自己的权力边界,哪些事项可以不必通过证明就直接办理,哪些事项是由其他部门办理。这客观上有助于消除某些“奇葩证明”,但要根治“奇葩证明”,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有的部门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行政风险,可能会提出,既然公安机关不出具,那就让其他部门出具,例如社区或者工作单位等。事实上,当前大量的“奇葩证明”,大多是部门自行设置的,缺乏法律依据。要解决这个问题,远不是公安机关单方面宣布不出具证明就能解决的。

上官酒瑞:各类“奇葩证明”,让办事的民众苦不堪言,其中公安部门是个“大户”,社会反响强烈。于是,公安部门发布消息说不再出具18类证明,而且指出一些证明本就不需开,一些证明应该由哪些部门和机构开具,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也值得肯定。但问题在于,“奇葩证明”不只集中在公安部门,其他机关也同样存在;公安部门“不再开”,并非民众期待的“不用开”,而是还要跑到其他机关去开。

刘国强:公安部门不开,并不意味着这些证明就不需要开了。管理部门各自分清自己的责任,搞清楚自己能证明什么,不能证明什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奇葩证明”现象。

建立多部门共享共通的政务信息平台

主持人:怎样才能让“奇葩证明”不再有?

刘国强:首先是体制性的改革。需要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社会职能,增强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民众个人的主体性。其次是观念性的转变。很多“证明”本来就无需证明,但真不去“证明”一下,好像在很多层次的观念上都通不过。如政府部门需转变观念和作风,不能用“印把子”来刷存在感;企事业单位不能图省事或怕担责,要求员工开不必要的证明。第三是技术性的进步。需要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免去民众办事跑腿的麻烦。最后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不但是体制性和技术性问题,更是社会文明进步和道德水平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根治“奇葩证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匡贤明:消除“奇葩证明”,根子在于简政放权,推进权力的标准化。各部门尽快制定并出台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权力的公开化,哪些事项需要办理,需要全面公开,一次性告之;加快提高部门信息共享程度。证明的实质是提供信息。而事实上相关的信息在其他部门已经存在,只需要部门间对接就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自己去办理。

上官酒瑞: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建立多部门共享共通的政务信息平台,整合公民的户籍、人口、婚姻等各种基础数据,实现上下联动、横向贯通、动态更新,并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确保信息安全。这样有助于解决信息壁垒、信息碎片化、不流动的问题,可以变民众跑腿为数据跑路,适应流动性社会管理的需求。这当然也需要一个过程,关键在于解决“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行政化”长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困境。

 文章载于:深圳特区报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9/01/content_3325010.htm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