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央广网北京5月3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从5月中旬开始,国务院先后派出了9个专项督查组、分别赶赴黑龙江、河北、山西、四川等18个省(区、市)开展为期10天的实地督查,重点围绕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相关文件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同时开展第三方评估。这是国务院首次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开展专项督查。国家发改委近日也派出了6个督查组分赴12个省区市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

这些大动作的背后是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4月份,我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2015年同期的12.7%的增幅下降了一半还要多;同期,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1%,比去年同期降低3.2个百分点,也出现下滑。

要知道,此前民间投资增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1到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7.4万亿元,同比多出1.69万亿元的背景下,民间投资增速的下滑传递出怎么样的信号呢?扰动民间投资活水,仍需从供给侧发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匡贤明就此话题作出解读评论。

经济之声:这次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原因您认为有哪些,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吗?

匡贤明:这次民间投资增速的回落值得高度关注。事实上,一季度就已经反应出了回落,一季度从过去的10%回落到5.7%,4月份的回落态势进一步加剧,回落到5.2%。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对此现象做出一个判断,到底是什么样原因?很多人分析认为宏观经济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在我看来这是不可回避的原因,毕竟整个宏观经济在速度上有一定的放缓。但对于民间投资而言,可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比较值得关注,第一是民间的企业无力投资,一些企业利润大幅下滑,民营企业自己的投资能力受到制约,这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投资增速的放缓上。第二,没有意愿投,这就和预期有关,即有些民营企业家可能对于宏观经济的形势还是有一定顾虑。第三,没有地方投,即中央反复提到的“门”。第四,不敢投,有些地区的民间投资环境确实不是很好,民营企业在不太确定的情况下不敢投。所以宏观经济形势是其中重要一块,但可能要更重要从其他四个方面做文章。

经济之声:从区域和行业分布上来看,民间投资表现出了哪些偏好,是不是显示出民间投资增长也面临着调结构的压力,还是目前的民间资本仍然存在一定的观望心态?

匡贤明:调结构的压力可能是最主要的。从国家的基本面来看,中国现在其实不缺所谓的投资空间和投资需求,因为我们的服务需求正在全面快速增长,但是民间投资有一个现象,民间投资在第三产业的增量最慢,也即民间投资结构的转变和没有跟上社会需求结构调整的变化,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这个结构调整一旦调整过来,比如第三产业某些方面的改革能够取得突破,民间投资至少在某种领域可能会出现井喷的现象。

经济之声:实际上,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圈出了六大鼓励社会投资的领域,分别是生态环保、农业和水利、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能源以及信息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上周,国务院再度发布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大报建审批事项整合力度,65项报建审批事项。但是,与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不同,民间投资的利润导向非常明显,从这两年来民间投资的实际运行情况和国务院督察组的调研结果来看,中央政策和民间投资之间的“隔阂”彻底消除了么?怎样才能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隐性壁垒”?

匡贤明:过去几年,中央的简政放权确实做了很大动作,力度也很大,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包括地方他们出台的投资审批环节的改革,民营企业受益很大,但客观地看到,现在中央政策还是存在没有完全落地的一些情况。这次中央派出的督察组下去,我认为最主要的目的是找出政策没有落地的症结点,将其打通。至于怎样才能打通民间投资的隐型壁垒,除了需要进一步推动投资审批改革之外,尽快营造一个良好的政商环境,加快市场环境的建设、稳定企业的预期非常重要。

文章为央广经济之声采访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