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陆续写了几篇关于财政方面的分析文章。这是我关注的重点)

    地方债规模有多少?8万亿?还是14万亿?蕴涵的危机有多大?目前各方还不清楚地方债的具体规模,不同部 委、不同学者的测算与估算都存在较大差别,基本事实尚不清楚,怎么可能有效防范风险?因此,处理地方债,在新一轮财税体制中要有大的变革:首先是推进政府转型,其次需要理顺中央地方关系,最后才是技术问题上的变革。

  尽管有限制,但各级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债务:一方面源于地方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法理上严禁地方债,使地方政府不可能通过正规的途径来发行债务,结果只能是以隐性债务的形式存在。相当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质上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虽然部分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短缺的程度,但却带来巨大的风险——这些债务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如何解决地方债的问题?一个思路是在现有的框架下清理。本月初,有消息称有关部委将对地方债进行清理。由此引发了社会的激烈讨论。事实上,此类消息在过去多年屡见不鲜,但其效果显然有限。人们普遍认为,地方债近几年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另一种思路是进行有限调整。过去几年中央一直在法理范围内对地方债制度进行有限调整。例如,为了控制风险,中央政府早期采取了国债转贷的方法,由中央政府出面举债,再转贷给地方政府。在这种方式下,举债主体是中央政府。到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地方投资成为反危机的主要力量,资金缺口更为明显。为此,中央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地方举债的约束,出台了代发代还的办法。在这种方式下,举债主体是地方政府,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债务作“背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承认了地方政府作为举债主体的角色。

  应当说,这两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风险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过热行为。但从发展的趋势看,这两种方式既不能有效弥补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也很难从根源上控制住地方债的风险。目前需要的不是周期性的清理,也不是一些小的调整,而是在新一轮财税体制中要有大的变革。

  最大的变革是推进政府转型。当前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的很重要目的,不是用于公共服务,而是用于经济建设,用于项目支出。由此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投资-出口为主导、以批租土地为特点、以重化工业为载体、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地方政府普遍感到资金短缺,在税、费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对地方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使得现有的清理也好、有限的调整也好,都难以弥补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

  其次需要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地方债有强烈的需求,核心在于地方政府有不断扩大的支出。问题不在于支出的不断扩大,问题在于这些支出中,相当多的并不是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许多乡镇基层政府的主要债务,是来源于教育普九时欠下的。因此,处理地方债,核心在于理顺中央地方的事权划分。应当是中央政府的事权但当前由地方政府支出的,应当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予以弥补。通过清晰的事权划分,可以清晰地测算出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及缺口。

  最后才是技术问题上的变革。在以上两个大变革的基础上,就可以考虑地方债的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总体思路是全面审计、全口径监管,探索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比如如何规范发行?如何控制财务风险等?应当说,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发展,尤其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看,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很大的难题。

  《潇湘晨报》2011年6月13日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