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9年09月30日发表于《时代周报》

 

    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之时,中国的房价却在持续攀升。

  在这个房价上涨速度快于工资上涨速度的时代,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不断增加的住房压力。如果这个压力超出大部分社会居民的可承受能力,那么房价问题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住房成了俱乐部产品

  与此同时,房价持续上涨对我国体制改革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简言之,房价再保持这么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市场化改革可能会遭遇重大障碍。

  从目前情况看,根据居民就业所在单位的性质等,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几种:一是公务员,只要愿意等待,基本上都能享受到各级政府(包括某些部委)提供的 “公务员房”。这种房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甚至只有市场价的一半不到。二是效益好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垄断行业的企业。它们可以运用公司盈利为职工团购住房。三是一般的事业单位,为了留住人才,更多地采取集资建房的形式。以上三种的共同点是,动用了单位力量和公用资源,使内部人购买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住房由此成了标准的俱乐部产品。

  对于收入低下,甚至城市贫困群体,更多地指望着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对于他们来说,房价涨不涨、涨多涨少,都没有关系。在给定的收入水平下,他们始终买不起房。

  福利分房预期加大

  单位力量介入房价问题后,会带来什么后果?姑且不论运用公用资源为小集体谋利是典型的腐败。而这种单位制的福利体制,事实上带来了单位与员工之间超经济的依附关系,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

  因此,如果当前房价上涨的趋势持续下去,越来越多的社会居民难以承受市场价格,必然对单位供给产生越来越大的期望,单位制开始慢慢复苏。

  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剥离单位作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职能,使企业真正成为企业,事业单位真正成为事业单位。

  房价的持续上涨导致的单位供房行为,恰恰与这一改革趋势背道而驰,带来的传统体制回归风险越来越大。

  重要的是住房供给制度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如何解决房价问题,从而使居民有能力通过市场获得所需的住房?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建议。但从经济学来看,价格过高,无外乎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要么是需求扩大的因素,要么是供给不足的因素。政府所能做的,只能是在供给方面想办法,做文章。

 

  扩大供给,重要的不是供给总量的问题,而是住房供给制度的问题。至少以下几方面是政府可以做到的:一是,改革土地制度。土地供给的计划性与房地产行业的市场性之间的巨大冲突,是制约住房供给的根源之一;二是,改革房地产的税收制度,尽快结束物业税空转,对此论述很多,不再重复。三是,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税费负担。

  房价上涨,涉及的不仅仅是居民购房的负担问题,更涉及我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和改革问题,由此直接涉及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基础。如果不改变这一趋势,传统体制回归的风险积聚不容忽视。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90930/07096809225.shtml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