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9.4.16发表于《南方日报》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挑战,甚至影响全局的危机。对于这场危机的形成与传导、以及如何走出危机,不同的专家已有不同的解释和政策建议,例如有的学者从金融监管与金融共谋分析,有的学者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分析,还有学者从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角度分析。但我认为,从体制角度看,应对

危机、防范危机的关键是,当下的制度是否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应对所有潜在的危机。    

  危机的产生源于制度的不协调  

    无论哪种危机,一定根源于制度的不协调。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秦晖教授已经清晰地分析了,美国为达到“业主社会”这一社会目标而利用经济手段,结果滥发货币,导致产生次贷问题。当然,还有一个更宽泛的原因是,这场危机根源于全球监管体制缺位。

    当前,我们既面临外部市场萎缩的问题,也面临内部发展模式转型滞后的问题,更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四者之间不协调的问题。随着多种体制间的不协调成本的急剧扩大,传统体制难以持续,便会以危机的形式惨烈地表现出来。    

    体制弹性与变革能力是有效应对危机的基础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经济调整计划。但要有效应对危机,防止经济跌宕起伏,还得深层次地思考体制弹性与体制变革能力的问题。

    一方面,危机必须在改革中得到解决。既然危机与体制不协调相关,就必然要通过体制改革加以解决。从这个角度说,短期的政策调整,只能缓解危机的进一步蔓延,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曹远征教授的比喻是,刺激计划只是一剂麻药,麻醉后更重要的是要对体制做大手术。那么,如果麻药效果消失之前还没有大的结构调整,经济将面临更大困难。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危机必须在改革中得到解决。只重政策调整而不重改革,会使危机暴露出的体制不协调性进一步积累,进而孕育下一轮的危机。

    另一方面,推进改革取决于体制弹性与变革能力。改革意味着体制的自我调整,能否有效地推进改革,取决于体制是否有足够的弹性和变革能力。现代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最严重的是上世纪的大萧条以及当前的危机。在大萧条中,很多人都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失败了。但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一个弹性的制度,能够在危机中变革自己。而苏联一遭遇到类似问题,便垮掉了。这主要在于苏联当时的体制已经僵化,体制弹性和应对变革的能力不强。因此即使苏联领导人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但却难以有效地改革传统体制。故而,能否推进改革,还取决于体制是否有足够的弹性的变革能力。    

  中国的改革空间与后发优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更是一个体制转轨大国。当前中国的问题,更多的源于内部体制的不协调和不完善,改革还有很多任务未完成,这是后发劣势,但是这样也给推进改革留下了较大空间,从而使得后发劣势有变为后发优势的可能。例如,打破垄断,就能为扩大社会投资创造条件,使投资真正建立在严格的预算约束上;打破二元结构,就能使农村这个潜在的市场成为一个现实的市场,进而全面拉动消费。要使这些后发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前提条件就是要推进全面改革,理顺体制间的不协调,有效提高体制的弹性和变革能力。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4/16/content_11192597.htm

http://www.legaldaily.com.cn/2007jdwt/2009-04/16/content_1077754.htm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