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2年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大体上与市场预期相符,增速小幅回落到7.4%。同时,从第三季度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先行指标,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开始显示出积极向上的迹象。在这个情况下,短期内稳增长的压力将逐步减轻,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从中长期增长角度看,并不意味着增长无忧。恰恰相反,随着经济形势的企稳,经济增长的质量将越来越成为决定中国经济前景的关键。

  一方面,从未来的增长的基本面看,由于外部市场变化以及内部比较优势变化,我国已经不太可能再继续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从而进入到7-8%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放在这个新的增长态势下,短期内,无论是今年的7.5%还是“十二五”7%的增长目标,都不难实现。另一方面,需要引起各方高度关注的,是在中速增长阶段下的增长质量问题。衡量增长质量有一系列指标,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第一,增长的效率是否在提高?第二,内生增长的动力是在增强还是在弱化?第三,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幅度是提高还是缩小?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有没有往前推进,是改善还是恶化?

  第一,增长的直接因素是投资。从我国人均资本量出发,还有很大的空间,投资空间还很大。但问题在于,过去几年投资的效率持续下降,投资产出率从1997年的3.17元下降到2010年的1.44元。如果这个下降趋势持续下去,恐怕投资越多,问题越严重。

  第二,增长的内生动力能否得到积累并且加强。客观地说,基于投资扩张带来的增长,已经很难持续。但仍有人迷信于投资对短期增长的快速刺激效应而极力主张继续扩大投资。中国的问题不是投资不足,而是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失衡。我国增长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潜在消费需求,尽快在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上取得突破,使使消费真正成为增长的内生动力。

  第三,增长是否带来结构的改善。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为例。仅以产业结构为例,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不仅未能充分发挥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而且也造成了比较严峻的服务产品供给短缺。这些年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实质是服务供给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增长如果不能在改善产业结构上发挥作用,恐怕增长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在就业结构上,尽管人们在讨论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问题,但中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2011年34.8%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仅创造了10%的国民财富。这意味着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率明显低于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仍是一个大趋势。如果未来20年,10%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仅需要10%的就业人口,那么需要转移出24.8%的人口,约合3.3亿人。如果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仍然持续下降的话,恐怕中速增长的压力会空前加大。

  GDP、CPI、PPI等指标固然重要,但上述几方面增长质量的改善更为重要。但要实现增长质量的改善,解决增长的远虑,刺激性的宏观政策基本上很难有所作为,关键在于尽快启动新结构性改革。包括社会有很高预期的收入分配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由此为新一轮更高质量的增长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简言之,我国经济今年能够实现全年7.5%的增长,近期无忧。主要风险在于:错失增长速度下调带来的改革机遇,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进一步强化,由此使中长期的增长面临更大风险和挑战。

http://opinion.hexun.com/2012-10-23/147091799.html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