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引子:

作为深圳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网底工程,社康中心被形象地喻为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减压器”。2006年至今,深圳社康中心发展19年,在解决市民小病就近就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社康中心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医疗资源“下沉”不到位造成“缺医少药”,“医院热而社康冷”的现象没有根本性转变……本期“思与辨”聚焦如何破解社康中心发展难题,强化其市民健康“守门人”的功能,敬请关注。

■ 主持人:姚龙华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 嘉 宾:唐 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长安(对外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授)

“院办院管”的管理体制是社康中心发展的掣肘

主持人:“院办院管”的管理体制是深圳社康中心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然而,在运作上依附于举办医院,在运行机制、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缺乏独立性,已经成为社康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那么,社康中心在管理体制上应该怎样改革?

李长安:政府大力扶持发展起来的社康中心大多门可罗雀,原因在于社康中心的活力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并且陷入“四缺”的困境:缺钱、缺人、缺药、缺信誉,导致其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唐钧: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人的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医疗,而是社会因素。社区是一个“小社会”,把健康服务与社区相联系会使之更具可行性。可惜的是,社康中心作为一种新事物在实际运作中没能脱离传统认识的窠臼,其行为方式与大医院并没有根本的差别。应当加强社康中心属地化管理,构建人财物相对独立、责权利基本统一的社区健康服务管理框架。

匡贤明:社康中心是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机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从环节看,医院主要负责院内治疗,而社康中心负责院前预防与院后康复。分工协作,可以为社会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医疗服务。由于分工不同,社康中心与医院分开管理是最佳方式。但在起步时期,为了培育内生发展能力,深圳社康中心采取了“院办院管”的方式,依托医院资源。但这在实践中容易使社康中心成为医院的内部机构;在医院改革长期未能有效突破的情况下,社康中心发展不可避免地受传统医院管理体制的掣肘。从发展趋势看,社康中心要按照“公益性、独立性、专业性”加快推进体制调整。加快与医院的脱钩,使社康中心成为公益性的公益组织,改变其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行政化的倾向;政府加大对社康中心的支持,不再以传统的拨款形式,而是以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满足持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让社康中心“热起来”的关键是人才

主持人:人员配备不齐,特别是全科医生短缺,导致“有病无人看”,是深圳社康中心良性发展的瓶颈,应如何突破?

匡贤明:社康中心服务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社康中心的人才。要吸引好的人才进入社康中心,关键在于激励机制要到位。以专业性作为衡量内部薪酬的核心指标,打破按行政级别确定薪酬的方式,真正体现专业人才的价值;对社会化的社康中心,在专业人才的发展上给予平等待遇,改变人们心目中“社会化机构没有职业发展前途”的印象;构建社康中心与医院的人才交流机制,鼓励社康中心人才提升专业素质;调整医疗专业的设置,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适当加大资源倾斜。

唐钧:要解决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社康中心就必须配备知识、技术全面的全科医生。因收入待遇低、职业发展通道窄且正式编制岗位少,导致社康中心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全科医生。有必要采取合理的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凸显社康中心岗位的价值和政府对其公益性服务的支持。

李长安:要想把患者引导到社康中心,首先必须有让患者可以信赖的社区医生。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医科大学毕业生要经过三到四年的专业培训之后才能去当社区医生。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社区医生绝大多数都不是一流大学毕业,有些只有中专、大专文凭。因此,有必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医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才能拿到全科医生证,才能在社康中心给居民看病。而要引导足够多的人才去做社区医生,就需要大力改善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使社区医生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与薪酬挂钩。

优质个性化服务是社康中心的根本出路

主持人:为了让社康中心真正成为市民健康的“守门人”,应当如何在优化服务上做文章?

唐钧:社康中心实际上应履行在健康方面对社区居民实施安全保护的责任,用周到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芳心”,建立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信。如果社康中心不着眼于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而试图借助行政手段去“一刀切”地强硬推行,就可能把好经念歪了。

李长安:一方面,政府应先给社康中心明确定位,到底是以医为主,当作大医院门诊部的延伸服务,还是以防为主,做市民健康的“守门人”?否则,定位不清会导致权责不明。另一方面,真正打通社康中心与大医院转诊的通道。社康中心与大医院建立紧密的转诊预约关系,解决重复挂号、检查以及报销的麻烦。此外,还需要注重服务模式的创新。社康中心可以开展家庭医生等个性化的契约服务,使服务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手段,建立社区服务的虚拟网络空间,提高社康中心功能的知晓度。只有当社康中心真正形成了人性化的服务特色,与大医院的服务内容形成了错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就诊,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能真正被打开。

匡贤明:社康中心实际上是院前服务系统和院后服务系统,包括预防和康复两大重要职能,更多的是承担对社区居民的长期化服务,为此需要精准发力:把社康中心建成社区居民健康数据中心,充分发挥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实时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把社康中心服务纳入到社保范畴,使社区居民接受某些服务项目时可以享受到医保的支持,从而既可以分流医院大量的慢性病人,又可以对社康中心发展提供稳定的财力支持;政府要出台统一的标准,对现有社康中心进行标准化改造,通过硬件标准、软件标准与服务标准的全方位提升,增加社康中心发展的透明度,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康中心的信任感与认同感。

 

文章载于:深圳特区报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7/28/content_3293645.htm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