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从当前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现实情况看,经济转型越来越高度依赖于社会建设,依赖于尽快补齐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些短板。在这个背景下,《“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不仅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重大任务。
2003年SARS危机后,各方开始关注社会建设的短板,一些智库率先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十八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初步形成框架,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数量、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效率低下等问题。“十三五”时期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思考的是,10多年前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是政府的社会职能还不到位,缺位的地方还比较多。“十三五”时期,在政府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财力支出后,在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何在?
笔者认为,从现实情况看,“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要放在机制建设上,放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上。因此,要在发挥政府兜底作用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形成既保障基本供给、又提升供给效率的可持续的体制机制。
比如,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一些领域的开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是推进去行政化,转型成为公共服务的专业生产者。事实上,尤其是对于养老服务这样供给极为短缺的项目,不可能依靠政府来完成投资。能否尽快形成多元投资的格局,对缓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短缺有着重要作用。
有人会担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会不会再度导致价格上涨、过度市场化,从而加大城乡居民负担的问题。客观地看,上世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某些开放,是在政府兜底职能不到位的情况下推进的。当前,政府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兜底作用越来越强,这和当初某些领域的市场化完全不同。
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核心是多元主体生产、政府购买服务、供给端竞争、需求端保障。如果这个方面的建设能够突破,既可以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项目储备,又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
因此,“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机制建设上,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制度保障。
文章载于:深圳特区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