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南方日报 2011-03-30

继续按过去30年的路径推进改革,边际收益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问题不在于改革动力弱化,而在于寻找什么样的改革动力。

作者:匡贤明

未来5-10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否有实质性突破,取决于改革能否有实质性突破。正是如此,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改革乏力使改革缺乏突破。回顾过去几年的改革,尽管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例如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总体上推进乏力,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未能按预期实现突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垄断行业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财税体制改革很难按预期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未有实质性突破。如果未来5-10年的改革还是过去几年的态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很有可能落空,制约转型的体制性障碍依旧强大甚至更为突出。

客观地看,过去几年改革进展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动力不足。尽管中央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但改革动力不容乐观。因此,要把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改革自身动力的问题。这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客观判断当前的改革动力与30年前的改革动力是否相同;二是未来5-10年如何有效地构建起多层次的改革动力。

当前的改革动力源于发展型需求。30年前,改革的基本动力是解决短缺问题,解决温饱问题。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群众,对此均有广泛共识,由此形成了强大的改革动力。与此同时,30年前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基本上是帕累托累进的改革,绝大多数人受益。因此,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而经过30年的发展,短缺经济转变成为过剩经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按过去30年的路径推进改革,边际收益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但如果由此判断社会对改革的需求在弱化,判断改革的动力在弱化,则有失偏颇。

问题不在于改革动力弱化,而在于寻找什么样的改革动力。经过30余年的发展,社会成员在满足温饱需求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例如,要求享受到社会福利体系;要求享受到充分的利益表达权;要求平等的发展机会,防止因体制原因造成的发展机会的不均等。这些都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客观地说,这些发展型需求,远比30年前的温饱型需求更为强烈、更为迫切。由此构建了新阶段最基本的、也是潜在的改革动力。

构建多级改革动力,要用改革的方法。要把这些潜在的改革动力转化为现实的改革动力,则需要通盘设计。希望社会的某项需求成为长期的改革动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像火箭发射需要多重动力一样,改革也需要多重动力。如果说过去30年解决温饱问题构成改革的一级动力的话,那么现在需要把社会发展型需求有效转化为二级动力、三级动力。未来5-10年,改革至少要构建以下三级动力。

短期内,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中低群众的保障。“十一五”最大的亮点是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推进了相关改革,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未来3-5年,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条件基本具备,重要的是抓住核心,重点突破。这个核心是解决2.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市民化问题。这既涉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又涉及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这项改革有利于打破农民工身上的制度歧视,可以大大强化改革动力。一方面,既迫切需要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做比较准确的测算,有研究报告提出每年2万亿、10年20万亿的成本,有待商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下大决心,到2015年基本解决2.5亿农民工的问题,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中期内,需要尽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发展型需求中,最重要的是公平发展的需求。对农民来说,最公平的发展就是保障其土地权益,农民能够享受到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30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整个农村的改革动力,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也将有类似的效果。未来几年左右需要重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尤其尽快放开农村宅基地流转入手,使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极大释放了农村的改革激情。目前不缺乏这方面的试点经验,重要的是全面总结尽快推开。

长期内的改革动力将来源于政府转型的突破。我国各级政府无疑是推进改革的主体。因此,政府对改革的决心与态度,直接决定了改革动力的强弱。客观地说,如果社会公众看到政府在不断转型,那么改革的信心与动力将会极大地增强。但客观地看,这些年,由于其他体制的制约,政府自身利益倾向在增强,由此导致改革动力弱化和改革阻力增大。为此,郑永年教授把理顺中央地方关系作为新阶段改革的动力,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着眼于增强改革动力而推进政府转型,其范畴比这更大,核心是弱化政府自身利益倾向,强化公共利益代表者角度,通过这个途径构建全社会利益表达与利益均衡机制。从其他转轨国家的经验看,推进政府转型,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多么复杂,也是由一系列的具体改革构成的。当前可以做的就是尽快提高财政透明化程度,让各级政府的财政预决算能够为社会所知,所懂,所查。这也是还权于民、推进民主化进程的现实途径。

未来5-10年,能否有效地增强改革动力,关系到能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为此,既要认识到新阶段改革的动力明显不同于30年前,更要认识到,新阶段多级改革动力只能在改革中积累。舍此别无他路。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3/30/content_22045161.htm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