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2011年2月26日
社会实质是借“馒头税”反映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期盼。期望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尽快提高透明度和公开度,让国家收支、税收都为每个居民所清楚了解;二是以减税为主线,切实降低居民实际税负,理顺宏观收入分配格局。
一个现象,无论是否合理、是否荒诞,其背后必有合理的解释,必有体制机制的支撑。联系到最近闹得动静比较大的“馒头税”,单纯地批判并不能解决问题。从现实情况看,这一现象反映的不仅仅是社会对所谓“馒头税”的批判,更反映了人们对当前税制的不了解和不满。新京报“京报调查”的相关数据调查,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
毫无疑问,我国现行税制中根本不存在所谓“馒头税”这一税种,这只是社会对馒头生产环节征税的一个形象比喻。根据相关方面的解释,“馒头税”实质上是增值税。这在法理上也是行得通的。但行得通是一回事,人们是否了解又是一回事。“京报调查”的结果显示,54.1%的受访者只是“偶有所闻”增值税一种的“馒头税”;接近30%的受访者都没听说过。那么,公众不了解“馒头税”,其原因何在?是居民的纳税意识淡薄还是其他原因?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表明,21%的受访者认为纳税人税收不敏感,纳税意识不强。但这个比例并不高。
客观地说,把原因归于纳税意识,最为省事。所有人都承认,相对于西方国家深入人心的纳税意识,我国在这方面确实有不少差距。我国税收征管一加强,税收就可以按计划甚至超计划完成。但这个解释过于简单,也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毕竟,不考虑其他因素,提高百姓的纳税意识,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解释有可能丧失对真问题的追问。
一个真问题,是现行税制的透明度严重不够。没有人不清楚自家收支情况,但大部分百姓却看不懂国家的收支情况。财政报告一度成为仅供少数专业人士能够阅读的文献。但就是这些专业人士,在每年人大代表审议财政报告时,也普遍反映文本不好读,同时留给代表审议的时间太短。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度,在微观层面反映在税制对居民的公开透明度低。例如,绝大部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都没有看过纳税凭证。财产税尚且如此,增值税等中间流转环节的税收与居民距离就更远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多数普通百姓了解增值税,是不太现实的。“京报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不了解增值税,根源在于国家税收政策的透明度不够。因此,“馒头税”是社会对不透明税制的一个标签。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善,即便不出现“馒头税”,也会出现“包子税”、“衣服税”等。
另一个真问题是,百姓借“馒头税”来表达对高税负的不满。这些年来,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2007年甚至高达32.4%,远超过同期GDP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而所有的税收,无论是个人缴纳的还是企业缴纳的,最终都要通过各种形式由社会成员来承担。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实质表明居民税负的不断增加。客观地说,这也是导致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重要原因,是导致“国富民不富”的根源。去年车船税改革就引起广泛争论,以至于有专家提出,要防止“收入倍增”异化为“支出倍增”。
从以上两方面看,社会实质是借“馒头税”反映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期盼。期望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尽快提高透明度和公开度,让国家收支、税收都为每个居民所清楚了解;二是以减税为主线,切实降低居民实际税负,理顺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应当说,社会需求已经很大,关键在于下定决心,在未来几年实质性地启动并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尽快在透明、减负方面有明显突破。
http://news.qq.com/a/20110226/000128.htm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