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要说“绑架”,也只存在政府“绑架”房地产的可能,而绝无房地产“绑架”政府的可能。说房地产“绑架”政府,无非是为政府在某些方面的缺位和某些方面的越位寻找一个借口,找个替罪羊罢了。
要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重要的是能客观独立分析房地产行业问题的根源,尤其是打破社会上一些传播甚广却似是而非的判断。比如其中的一个说法: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绑架”了政府。在这个说辞之下,房地产行业的一些从业者,从开发商到中介,似乎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能力;在房价、房租不断上涨的背景下,都成了历史的罪人。
果然如此吗?值得怀疑。至少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房地产没有能力“绑架”政府。
绑架,逻辑上一定是资源优势方对资源劣势方的行为。一个没有枪的人,是不可能绑架持枪者的。在房地产行业,开发商与中介,相对消费者来说是强势一方;但相对政府来说,却未必。不少学者都同意,我国经济增长实质是政府主导下的增长。政府在多方面控制着土地、资金等重要要素的配置。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行业,房地产发展岂能离开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而做无米之炊?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房地产发展又岂能离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相对强势的政府来说,房地产是一个弱势行业,和其他行业没有本质区别。要说“绑架”,也只存在政府“绑架”房地产的可能,而绝无房地产“绑架”政府的可能。说房地产“绑架”政府,无非是为政府在某些方面的缺位和某些方面的越位寻找一个借口,找个替罪羊罢了。
其次,“恐怖平衡”是政府与房地产关系的典型刻画。
说房地产“绑架”不了政府,并不是说房地产对政府没有影响力。事实上,房地产行业直接关系到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土地出让、交易税费等,是支撑地方政府财力的重要基础。例如,2009年土地出让金达到1.59万亿。因此,无论是公开报道还是实地调研都可以发现,几乎没有哪个地方政府愿意承认自己辖区内房价过高,都认为自己的发展空间可以允许更高的房价。从这个角度看,社会认为房地产“绑架”了政府,倒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逻辑上“被绑架者”以“绑架者”的角色出现,恰恰反映了政府与房地产关系呈现出“恐怖平衡”的特征:地方政府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也离不开政府。房价在两者相互依赖中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而实际上,房地产正处在“民生导向”与“GDP导向”的十字路口。细究下去,各级政府把房地产作为发展的重点,根源仍然在于政府主导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做大经济总量作为实际的工作导向,怎么做大投资怎么来。因此,投资乘数大的房地产行业自然就成了各级政府做大GDP总量的法宝。发展房地产,成为做大经济总量的捷径。
但房地产的本质,却不是作来做大经济总量的,它是用来满足社会住房需求的。无论是保障性需求还是改善需求,甚至包括投资性需求,都是社会合理合法的需求。政府的导向应该是考虑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政府过于强调房地产在GDP增长中的作用,很容易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低收入者的不满日增。二是由于政府控制着土地资源,市场化的商品住房供给也将不足,房价不断攀升,中等收入者的不满也日增。
因此,当前的房产地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这不在于房地产如何发展,而在于政府戴什么眼镜来看这个行业。带上民生的眼镜有一种发展思路;戴上GDP的眼镜又有一种发展思路。何去何从,社会呼声已有反映。
最后,必须警惕“损有房者以利无房者”的思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让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未来5年的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市居民将达到1300万人左右。保障性住房短缺以及商品房价格不断上涨,无疑会对城市化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适应城市化趋势,让“居者有其屋”,还得大力发展房地产。
但是,从当前社会争论房地产的某些情绪和言论看,必须防止以损害有房者利益来保障无房者基本住房权利的思路。尽管在道义上难以接受,但有房者没有义务来保障无房者权利。这个义务天然属于各级政府。通过加大有房者持有成本来加大市场供给的做法,最终只会让这些成本转嫁到租房者或二手房购房者身上。房地产的发展,根本上还是要走“帕累托改进”的道路,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而要走这条路,在政府自身改革没有实质性突破之前,只怕会荆棘重重。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