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政府官员及政策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2009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海口合作主办以“新挑战、新角色、新模式——后危机时代的新兴经济体”为主题的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搜狐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现场发回精彩报道。以下是中改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匡贤明在论坛上的精彩演讲。
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在这里我想就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谈一谈“十二五”改革的一些问题。这个话题的缘起很简单,今年上半年我们院接受了国家发改委的委托,对“十二五”改革规划进行总体思路的研究,并最终形成报告。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大家汇报一下报告的主要框架和基本内容。
一是“十二五”改革的内外环境
研究“十二五”改革的思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十二五”改革的定特定背景。从上午到刚才的会议,很多专家都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走势与“十二五”改革,二是我国发展阶段变化与“十二五”改革。
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尽管大家说这次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但是是不是说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呢。我们课题组对我国“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内外环境作出三个基本判断。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是长期性的,上午曹远征(曹远征新闻,曹远征说吧)教授也谈到这次危机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周期,很可能是一个结构性的调整,所谓的结构性的调整,就是不可能在短期政策刺激下马上就复原;第二,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更加复杂。不仅仅体现于现在我们所谈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更主要是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带来全球化结构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走向何方,尚不明确。但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会对我们改革带来影响。第三,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外部压力,下个月哥本哈根会议会召开在即,对我们高碳的发展方式是一个巨大压力。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可以说,我们过去依赖的国际环境可能将不复存在。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我国发展阶段变化与“十二五”改革。中改院在2007年就提出,我们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需求结构进入一个调整期。第一,我们从过去的生活必需品逐步进入耐用消费品的升级。第二,我们从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升级,使得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凸显。第三,我们从注重物的发展开始向注重人的发展。发展阶段使“十二五”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第一,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来解决;第二,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和公共产品不到位这个矛盾需要我们解决;第三,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治理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来解决。这是我们国家“十二五”改革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二是“十二五”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我们的“十二五”改革应该用一种什么方式,或者用一种什么样的思路来应对,我们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十二五”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一,我们先谈一谈发展方式转型对“十二五”改革提出的现实需求。为什么不用“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而用“发展方式”的提法。从“九五”开始我们就提出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什么现在还在提,是不是我们不努力呢?我想应该不是,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发展方式转型滞后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以消费不足为例,大家都知道消费不足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消费不足的问题仅仅是经济的问题吗?肯定不是,这不仅是经济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公共服务也就是社会体制的问题,也和财税金融都有联系。因此,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依赖于改革的新突破,包括思路上的新突破。上午高尚全主席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比如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反垄断为主线。
我们现在看到因为“十二五”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十二五”改革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结构性的问题。换句话说,前三十年单兵突进式的改革方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再用就不太适用了,或者这种方式的红利开始趋于递减。因此,中改院提出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二,“十二五”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发展方式转型作为主线全面深化经济、社会、行政体制改革,尤其突出的是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形成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制度,最终目的是为推动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提供活力、动力和合力,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现在我们谈一下活力、动力、合力的问题。发展方式转型的滞后是因为某些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不具备可以概括为活力、动力和合力的缺失。第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发展方式转型的活力。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在这次危机中,我们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是一片悲观,但是今年年,我到广东走了一趟,在和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我看到在遭受冲击下的企业家是怎么做的,他们竭心尽力,在应对危机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超出我们很多人的想象。我们中国发展活力在于市场,市场是最具活力的东西,因此,一定要在市场化改革中激发转变发展方式的活力。第二,要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我们说社会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家如何分享的问题,如果这个改革不能让大多数人或者让全体公民分享我们改革的成果的话,我想改革是没有动力的。第三,在拥有活力和动力的前提下,我们发展方式转型的合力在哪里?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合力,不仅体现在中央和地方的合力上,也体现在政府和市场和企业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上。有了这个动力、活力和合力,“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
接下来,我想就“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做一个分析。首先,想谈一下“十二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改革的现实需求。我们今天上午包括刚才很多专家都已经谈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很多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矛盾,诸如投资、消费、出口的失衡;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城市化进程滞后,就业压力日益凸显;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等。这些问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给我们发展带来了一些压力。但要客观看到,我们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滞后根源是改革的不到位。比如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使得我们高污染的局面难以得到缓解;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使得消费难以启动;垄断行业改革滞后制约着民营经济的投资。这些都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不到位。
其次,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把扩大内需作为解决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扩大内需不能作为一个口号,不是有了危机的时候我们才想到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根源于我们国家经济阶段发展变化的一个客观事实。前30年我们面临的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有效需求不足 一。因此,需求管理尤为重要,应该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总体要求。第二,把结构条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刚才提到的那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包括其他的一些结构,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第三,要把深化市场化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上午高主席说了,30年来市场化改革来之不易,确实是这样。如果我们把前30年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看家本领给丢掉的话,其他一切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报告里面提出要深化以下八个方面市场化改革。包括资源环境价格、垄断行业、民营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就业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
四是关于“十二五”社会体制改革
我们在报告里面也对“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判断我们归纳了三条:第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凸显;第二,进入利益分化和博弈的时代,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第三,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人口结构变动背景下,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未来“十二五”时期我们对就业问题不能掉以轻心,这个问题是联系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的一个中心环节。
在这么三个发展基本判断下面,我们提出了“十二五”社会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我们认为:第一,要缓解社会公共需求转型升级与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需要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以基本利益关系协调为主线,加快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这里面社会利益的协调尤为重要。第三,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第四,新阶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必须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五是“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十二五”时期转型与改革的核心是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现实需求。这里面我们总的判断是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最终归结到政府,归结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里面也提出了自身建设的目标和自身建设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六是“十二五”完善改革推进方式
这里面重点提到改革的优先顺序、改革的综合协调,地方改革精神,改革立法和改革评估,营造有利于改革的环境等等。尤其重要的是在内外环境变化下合理安排改革的优先顺序,同时提高改革的协调性。
谢谢大家!
http://business.sohu.com/20091104/n267949883.shtml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