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3日 08:11:05 发表于:南方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可能使城镇化进程发生逆转。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出发,找出城镇化中真正的危机因素,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的道路。
与西方国家的城镇化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我们的城镇化率呈现严重的不均衡,并且与明显的区域差距交叉在一起。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很大,不同区域的城镇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珠三角个别城市的城镇化率达到100%,而中西部有些地区的城镇化率只有不到20%。二是,我们的城镇化是准城镇化,是一种可逆的城镇化。当前的城镇化率指标统计上把一亿多农民工都统计为城市人口。但从社会福利角度看,由于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城市产业工人的福利,他们在本质上仍然归属于农村。一旦面临危机,缺乏福利保护的农民工将成为最先受冲击的群体。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返乡,至少在统计口径上将会导致城镇化率的短期下降。三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更多的是一种跳跃性的进程。而世界其他国家城镇化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农民先到小城镇就业定居,再到附近的城市就业定居,最后到大中城市就业定居。这种城镇化的带动效果很明显,能够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然而,我国以农民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化进程,更多的是直接从农村跳跃到大中城市就业,而且集中表现为几个城市的超大规模发展。在缺乏福利保障的情况下,这种跳跃性的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并不会带来明显的好处,反而有可能导致农村发展的内卷化。
可逆的、差距巨大的、跳跃性的城镇化进程在实践中是不可持续的。这场危机有可能导致城镇化的逆转,就是这些矛盾在危机下的集中体现。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会内生这些弊端?
从发展角度看,提高城镇化率、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过程,是对资源和要素配置方式的创新和重组,必须充分利用城镇大市场对农村资源的作用。它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镇面貌的不断改善。但后者仅仅是表象而不是最终目的。
当前的城镇化,更多的看重农村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尤其以土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最为重要。在土地财政的模式下,地方政府推进农村土地要素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涨,这是推进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力量。而建立在土地级差收益基础上的房地产业以及外向型的加工制造成为容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低成本与低福利的劳动力优势奠定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同时以通过高出口的形式在国际市场消化过剩产能。
因此,这一城镇化进程赖以持续的基础是,房地产市场与出口市场的持续繁荣。在我国房地产业面临萧条的时候,土地要素的城镇化进程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在出口剧降的形势下,加工制造业必然受到严重冲击,进而冲击到农民工就业。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中城镇化进程受阻的两个主要传导途径。
由此看来,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城镇化的危机,本质上是我国发展模式的危机,是大量利用农村资源与促进农村发展义务之间失衡的危机。为此,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更有效地配置资源,需要加快全面改革,使失衡的关系得到再平衡。一是,需要加快建立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体系。尽管在“漂移的社会”(于建嵘语)建立社会福利体系有困难,但仍然有许多有效的措施可以实现这一点。只有使农民工通过社会福利体系真正融入城镇,城镇化才具有人文意义;二是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型。不能再寄希望于以建筑业来吸纳农村主要劳动力,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把服务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三是推进有序的城镇化,不能把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压力都放在大中城市上。我们不仅需要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也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一个有序、结构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4/23/content_11239086.htm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