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2012年02月01日 观察家栏目
发表时有删节
“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让人倍感荒诞;如能将以贫困县为载体的“间接扶贫”转为针对个体的“直接扶贫”,或能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
据《南方日报》报道,“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一则落款为“中共新邵县委、新邵人民政府”的LED宣传标语在网络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尽管当地政府称这是企业行为,但记者在当地官网发现一篇文章,内容和LED宣传语近乎一致。说新邵县以贫困为荣,并非是空穴来风。
这一举动,面临一片批评之声。这些批评不无道理。但还需进一步深思的是,新邵县为何把纳入贫困县当“特大喜讯”?这就涉及对当前贫困县制度的分析。中央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反贫困,近年投入了巨额资金。2001-2010年,累计投入2043.8亿元,而这重点是投入到592个贫困县。这意味着,一旦进入贫困县名单,就能获得巨额的财政支持。从这个角度看,新邵县进入贫困县的喜悦之情,倒也可以理解。
但这种以贫困县为主导的分配反贫困资源的方式是否要改进,却是需要反思的。过去30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交通问题,是基础设施问题,是市场问题。因此,我们采取了开发式扶贫的方式,把重点放在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上,放在挖掘市场潜力上。要这样做,自然就需要通过基层政府实施相应的工程,扶贫开发的资源需要通过基层政府这个平台。但不可能扶贫资源在2000余县中平分,因此就有了贫困县这个办法,进入贫困县的优先获得扶贫资源。
但问题在于,当前的贫困原因,与30年前有了明确不同。当前,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短缺成为重要的贫困原因。例如,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费,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农村基本医疗有报销,但大病仍然足以耗空一个家庭的财力。换言之,当前的反贫困,要把重点放在社会福利因素上。
这也是新扶贫纲要提出“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现实意义。而在这方面,以贫困县为载体的间接式扶贫,在资源的使用效率上,远不如针对个体的直接式扶贫。
针对个体的直接式扶贫,如同农村直补的做法一样,把扶贫补助资金直接打入贫困居民个人账户上。不产生资源的“滴漏效应”。而在间接式扶贫上,“滴漏效应”无法避免。很简单,贫困地区也有富裕居民,投入到贫困县的扶贫资源,理论上也会被富裕居民所享受。
如果走这种直接反贫困道路的话,新邵县相关官员就不会关心自己是不是贫困县,因它不可能再以扶贫的名义获得额外的资金。而贫困人口也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扶贫支持。
因此,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传统开发式扶贫的思路需要转型。如能从按地区为标准的间接扶贫,转为按个人的直接扶贫,就能真正杜绝“祝贺贫困”的悖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