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只要能够面对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转型改革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政府的自我利益倾向。在理想状态下,政府无疑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代表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但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制度安排方面的不合理,政府容易形成自我利益倾向,使某些公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自我利益的产物,影响甚至损害了公共利益;政府自身利益倾向也使其他领域的改革面临更为强大的阻力。因此,直面政府利益,约束政府利益倾向,成为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
这一思路,实际上在新一届政府答记者问时已经有了。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如果说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那么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但是,李克强也坦诚地指出,“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因为它更深刻”,出路在于“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行政审批实质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实质就是政府自身利益。多一项审批,可以多一条控制企业社会的绳索;多一项审批,官员寻租腐败的机会就更多一些。改革行政审批,既要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质上下功夫。1700余项中央部委的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力度不小,但要打在要害上。第一,不能明放暗收,形放实收;第二,不能利小的放开,利大的收紧;第三,不能上放下不放,中央政府下放权限了,但地方政府却乘机加大权限。这三条归结起来就是说,打破政府自身利益,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不能简单地以数量来衡量,更要有质量的衡量。1700余项中央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在量上有力度,但要真正削减那些掣肘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审批事项。极而言之,哪怕1700项削减了1600项,剩下100项仍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就不能说行政审批改革是成功的。
坦率地说,让政府自己改自己,自己削减自己的利益,其难度之大是可以想像的。李克强总理也认识到,“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约束政府自身利益必须有实质性进展。这是对新一届政府最大的考验。
深圳特区报 3月21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