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理顺政府职能,把不当干预的手收缩回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上,决定了企业能否真正享受公平环境,也决定了广大中小企业、非公经济能否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这项改革一日不取得突破,市场化改革红利就无法早一日释放出来。
4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强调,“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动摇”,“把中国市场环境建设得更加公平、更富有吸引力”。这番论述,对稳定企业的制度预期有重要意义。
各国发展历程表明,一个经济体能否持续发展,与这个经济体是否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衡量市场环境是否公平,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各类企业,无论其行业、规模、所有制,都能享受到同等制度待遇,能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各类企业共同努力。
关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有明确表述。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各类企业的制度待遇还有差异,尤其是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笔者在参加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拿到了巴曙松教授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这份报告显示,我们的融资多元化,实际上主要是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真正使小微企业受益的并不明显。这表明,在资金要素上,企业的规模与所有制影响到了平等使用。在这次年会上,笔者带着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向诺奖得主菲尔普斯教授以及其他知名专家请教,并且也与一些参会的中小企业主深入交流。从他们透露的信息来看,要构建公平的制度环境,关键在于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有效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我国从计划经济走来,尽管经过了35年的改革,但在市场领域中,政府与市场关系还未完全理顺,政府干预市场导致资源要素价格出现扭曲,在很多方面比较明显,有些领域还很突出。被扭曲价格的资源要素,如资金、土地,在政府主导下必然优先配置给国有企业,优先配置给大企业。这一方面使得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形成小微企业的要素饥渴;另一方面“大项目与大企业偏好”使得并不缺乏资金的国有企业与大型企业在获得廉价资源后,扩大产能,助长了投资过热与产能过剩。从这个角度看,与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垄断造成企业间不平等不同的是,我国当前各类企业不能享受平等的制度安排,根源在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
能否理顺政府职能,把不当干预的手收缩回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上,决定了企业能否真正享受公平环境,也决定了广大中小企业、非公经济能否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这项改革一日不取得突破,市场化改革红利就无法早一日释放出来。
深圳特区报 4月9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