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深圳特区报 6月25日
 
引子
 
国家统计局近日在其官方网站曝光中山市横栏镇在工业企业统计上弄虚作假。经核查当地71家工业企业发现,经科局编报2012年年报工业总产值85.1亿元,初步核实为22.2亿元,虚报62.9亿元。统计数据为何造假?危害何在?怎样消除造假行为?这是本期“思与辨”所要讨论的。
 
■ 主持人:
 
尹传刚(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嘉 宾: 
 
匡贤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杨国英(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
 
喻 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政绩魔咒引发数据造假
 
主持人:数据造假不是什么新事,为何一些地方政府的数据造假屡禁不止?
 
匡贤明:数据造假,根源于地方政府的“增长主义”,把增长作为地方政府的硬指标。因此,地方政府追求GDP,使得统计造假现象屡屡出现。假的统计数据不会带来真实的增长,不会带来真实的税收,只是让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上有一个更好看的成绩。
 
在现行体制下,统计部门事实上依附于各级政府,一些地方的统计部门将统计数据上报公布之前,要先向本级政府领导汇报,要与以往的历史数据、现行的政策信息和周边地区的上报数据进行比较和研究,经过人为的平衡和调整之后再行上报或对外发布,统计数据中因而掺杂着大量的主观因素。地方政府这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做法,统计部门很难拒绝,从而使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缺乏制度性保障。
 
喻锋:近年来,GDP逐渐成为了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而一些地方官员也逐步养成了以GDP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由于上级考核部门与考核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级考核部门无法充分掌握一个地方官员的政绩及其成本的全部信息,仅仅依靠报表、汇报、官方统计数字来评估官员政绩,这种考核方式过度注重对政绩的量的考核,而忽视了较长时期后才能显现效果的非数字政绩,如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分配公平、社会和谐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等等。
 
这种以数字论英雄、由政绩数字决定其升降去留的政府政绩评估机制导致的结果,必然驱使各级官员有意或无意地抹去施政成本,热衷于表面的“数字政绩”。
 
杨国英:对地方政府数据造假的动机进行细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同级攀比,二是届届浮夸,三是级级累加。所谓同级攀比,就是同属一县(区)的各个乡镇(街道),同属一市的各个区县,或同属一省的各个地级市,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这样为了免遭末位的命运,就会相互攀比着进行数据造假。所谓届届浮夸,就是上一届政府的经济数据存在“水分”,新一届政府显然不愿意、更不敢去挤这个“水分”,那么新一届政府只能继续“加水”进行数据造假,这样既为上一届政府遮羞,也在表彰自己的政绩。所谓级级累加,就是从乡镇、到县区、到地级市、再到各省,各级主政官员为了显示政绩,一般均会纵容下一级政府进行数据造假,有时甚至还会在下一级政府已造假的基础上,进一步造假累加。
 
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
 
主持人:经济数据造假的危害有哪些?
 
杨国英:它的危害甚大,不仅会造成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误判,而且还会使地方政府痴迷于做表面文章。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决策层基于地方政府经济数据的虚报,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很容易会与经济现实状况严重脱节。既然造假就能出政绩,而实心做事吃力不讨好,那么,地方政府显然会形成经济数据的造假依赖。统计数据造假将导致国家决策部门无法掌握准确的经济发展数据,必然会使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受到严重危害,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容易出现失误。
 
匡贤明: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准确性是宏观经济决策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础。虚假数字的危害在于,既影响到地方主要领导的判断,甚至有可能误导地方政策调整,又会影响中央相关政策的制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是有效政策的基础。这个基础都出了问题,政策越“科学”,效果可能越适得其反。比如,中央与地方数据相互“打架”的局面,就一直存在。
 
喻锋:实际上,仅GDP总值一项,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数次出现统计结果不一致,地方数据超过中央统计数据的情况。如2010年各省市的GDP超出全国总量3.5万亿元,2011年各省市GDP总和超出全国总量4.6万亿元。
 
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将直接影响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因为,按照目前的工作方式,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预判主要是通过各种统计数据作出的,如果这些数据本身有水分,那么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就失去基础数据的依据,所作出的发展规划就可能无法得到落实,整个国计民生都将受到影响。
 
数据失真会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这些年,群众的收入等不断“被增高”的事情还少吗?政府相关部门的公信力能不受到影响吗?数据造假,一是欺骗上级,二是欺骗民众。无论欺上还是瞒下,都是非常恶劣的。
 
建立统计垂直管理体系
 
主持人:应该怎样才能消除数据造假行为呢?
 
匡贤明:消除数据造假,不能依靠地方政府的觉悟,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统计垂直管理体系,逐步撤销地方统计局,强化地方调查总队职能。可以考虑把统计划归人大,在经费上独立于地方政府。
 
杨国英: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该考核的还要考核,但是,可以换一些不易作假的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从而取代当前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GDP等为主的考核指标。比如,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这三个指标,就很不容易造假,因为这涉及电力公司、铁路和银行具体的业务核算,用三个指标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进行考核,应该说不仅很难作假,而且也比较科学。
 
喻锋:遏制数据造假必须多举并用、多管齐下进行治理,消除造假动机、提高造假成本等,但最根本的在于改革政绩考核体制。政绩考核标准不仅应有经济指标,不能光看表面的GDP,也应有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既应看成绩,也应看为此付出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既应看所取得的政绩的量,也要看所取得的政绩的质等等。发挥全面、综合的数据评价效果。
 
要建立上级数据考核和社会性数源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并在考核方式、考核程序和考核透明度方面充分保证其科学民主性。其中关键是让民众作为评价的主体,引入社会第三方的会计、审计、财务监管等力量,参与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统计、审计和监督等,克服当前政绩考核存在数字造假的制度缺陷。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