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日前披露,去年底以来,控制公款消费和反铺张浪费的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政府部门花钱的速度已明显降低,但财政拨款并未减少,导致大量资金沉淀在机关团体的活期存款户头。我国机关团体存款在今年5月份同比增长了20.3%,达到14.3万亿,增速明显高于货币供应量的速度。
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在银行,不正常。就在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不仅涉及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涉及货币的流通速度。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机制以及机关团队的财政占款。
在市场高涨的时候,国有企业积累的巨额利润,主要用于再投资,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而在市场低迷时,其积累的巨额利润则沉淀为企业存款,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国有企业投资顺周期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财政支出的速度,一般来说都要滞后于财政用款需求,以致每年年底都会初显“突击花钱”问题。
然而,具体的数据规模,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财政公开透明来分析。但2012年的财政性存款数(即财政金库款项和政府财政拨给机关单位的经费以及其他特种公款等)高达3万亿元左右,就很难视而不见了。这3万亿财政性存款,除了沉淀在央行国库单一账户的财政资金外,还有很多财政资金闲置在商业银行账户(即财政专户)上。
激活财政存量资金,不仅是个财政技术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更需要加快财政体制。
例如,第一,提高国有企业收租分红的比例,削弱国有企业利润的顺周期影响;第二,加快财政的公开透明度。这有两个方面的效果,其一是削弱不合理的预算。机关事业单位预算是否合理,需要在公开透明中来检验;比如,在三公经费下降后,第二年是否还需要安排这么多的行政支出,是需要重新考虑的;其二是减少财政沉淀,使财政支出能够按预算推进。
如果这两项改革能够加快推进,沉淀的财政资金、放缓的货币流通速度将得到改善,而且势必释放更多的财政资金出来。至于释放的财政资金用于何处,则是下一步考虑的。既可以像宋教授建议的,把铺张浪费压下来用于基础设施投资;也可以考虑投入到社会建设方面,比如加大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入。但重要的是,先把财政改革推动起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