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贤明改革观察

深圳特区报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4-04/08/content_2834573.htm


改革与增长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强相互补充的关系。通过改革理顺增长的结构关系,释放社会资本活力,就可以形成增长的强大动力


“大象”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各方关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必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4年7.5%左右的GDP增长预期目标,第一季度就有可能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例如,产能过剩尚未出清,影子银行风险有可能逐步暴露。1-2月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长11.8%,创下2006年2月份以来的新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28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9%,也创下了2002年12月以来的新低。PPI还没有摆脱转正的迹象,加大了各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心。3月份经济数据正陆续出来,PMI为50.3%,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稍可舒缓市场紧张。但总体看,一季度GDP增速很有可能略低于7.5%。

在增长面临下行压力时,一般来说有两种应对之策。一是宏观调控,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尽管这种声音不会公开说出来,但“扩投资、宽货币”的呼声仍有强大的市场。二是加快改革,打破增长中的结构性障碍。两种应对之策背后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改革与增长的关系。

有的人认为,改革有可能带来增长速度的降低。其潜台词是,要缓解增长压力,可能需要牺牲改革。从现实情况看,我们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教训:宏观经济一紧张,都关注短期增长问题,顾及不到改革;宏观经济一宽松,又忽略结构性问题,忽视改革。其结果是,经济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

从我国实践看,作为最大的转型国家,改革与增长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强相互补充的关系。通过改革理顺增长的结构关系,释放社会资本活力,就可以形成增长的强大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336条改革任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市场化改革的内容。这些改革如果都能得到有效实施,无疑将释放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那么,回到宏观经济看,现在是否有必要“扩投资、宽货币”?这需要回答几个问题。第一,低于7.5%的增长,是不是到了“报老爷,大事不好”的程度?是不是就要赶紧出台调控政策?恐怕不是。至少从各方预期看,7.5%上下浮动0.2个百分点,都被认为是正常的。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跌破底线的可能性并不大。第二,改革的增长效应是否已经释放出来?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力度很大,但改革的落地要有个过程,改革效果的释放要有个过程。目前,改革的增长效应并未完全得到释放。随着负面清单出台、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预计到二、三季度增长效应将会明显释放。第三,要实现平稳增长的话,着力点应当如何考虑?既要考虑一些微调措施,更要考虑市场化改革如何突破。比如,4月份能不能在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垄断行业推出一批向民营经济开放的重大项目,以此提振民间固定投资信心。再比如,未来几个月能不能推出财税体制改革的一揽子方案,在预算、税制、中央地方关系调整上出实招。

因此,即便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0.1-0.3个百分点,亦不必乱了自家阵脚。关键是改革一定要提速。改革提速了,经济的内生动力自然就会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就会不断改善。当然,不乱自家阵脚并不代表对经济下行视而不见。可以做好应对经济增长乏力的预案,储备一批重大社会急需的民生项目,以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简言之,增长降速不必自乱阵脚,改革突破还需快马加鞭。

话题:



0

推荐

匡贤明

匡贤明

41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最大兴趣:挑灯读杂书,煮茶论改革。另: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