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压力可以转化为改革的动力。要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财政资金沉淀的问题,需要财政改革的实质性突破,由此也为中长期的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从今年4月开始至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有3次都在部署同一件事,那就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如果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每次部署的重点略有不同。4月1日的会议“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5月13日的会议“决定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以改革创新盘活存量资金”;6月10日的会议不仅“明确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措施,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应当说,在短期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趋势下,稳增长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财政作用,尤其是发挥财政在撬动民间投资、释放消费上的杠杆作用。
客观地看,尽管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财政存量资金释放的效果却并不明显。究其根源,有财政增收放缓的因素,但更有财政体制的因素。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客观上带来财政收入压力加大。财政部数据表明,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这是近年来的一个低点。另一方面,现行财政体制客观上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比如,目前广泛存在的财政资金的“碎片化”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体制问题。地方政府沉淀财政资金,很大部分属于专项转移支付,“买油的钱不能打酱油”,专项资金比重过大,客观上形成了巨额资金存量积淀。再比如,大量财政存量资金的积累,客观上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有关,尤其是与非全口径的预算编制有关。
因此,稳增长,客观上要求加快盘活财政资金,更对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需求。第一,加快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全面缩小专项转移支付比例,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财政资金。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要求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并要求加快转移支付立法。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比例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第二,加快理清各级政府的事权,并且把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严格匹配起来,尽可能地减少相关的资金闲置。第三,进一步优化资金管理,在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的同时,扩大地方政府的支出权限,为地方政府松绑。这就要求对地方政府进一步放权。这些改革不仅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新的资金沉淀的出现,使财政资金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领域、合适的时间用出去,从而起到稳增长的杠杆作用。
经济下行压力可以转化为改革的动力。要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财政资金沉淀的问题,需要财政改革的实质性突破,由此也为中长期的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文章载于:深圳特区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6/16/content_3254143.htm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