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0年04月13日 10:35

CPI如何不再与民众感受脱节——《新京报社论》

 

CPI如何不再与民众感受脱节

 ■ 社论(执笔者:匡贤明、刘师嘉)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经济指标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公布的CPI与社会感受有比较大的距离。剔除非技术的因素,人们逐步认识到,核心原因在于CPI的编制可能与现实脱节。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有官员表示“调整的目标是要降低食品类权重,提高居住类权重,使CPI能够真实反映居民消费物价走势”(见昨日本报)。因此...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11日 10:25

垄断企业是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点

    收入分配差距在今年全国两会成为讨论焦点,并不意外。近几年来,舆论对此问题的关注持续上升,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展却乏善可陈。社会关注收入分配问题,既有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关注,更有对收入分配不公的关注。而后者,突出地表现在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上。

  这次两会,有政协委员提供材料显示,“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因此,“...

阅读全文>>
2010年03月02日 21:42

“十二五”改革主线:加快发展方式转型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对“十一五”时期改革进行客观的评估,对“十二五”改革形势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和判断,对形成“十二五”规划有重要影响。为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不久前组织进行了“十二五”改革专家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其中,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专家占23%;高校及研究机构专家占67%;其他方面的专家(包括企业界人士)占10%。...

阅读全文>>
2010年01月30日 15:00

物业税非调控房价灵丹妙药

    2010年1月22日发表于《时代周报》

    http://www.time-weekly.com/2010/0120/3NMDAwMDAwNTQ3Nw.html

    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物业税。是否开征,如何开征等成为争论的焦点。但从制度分析角度看,物业税还远没有走到技术细节上争论的层次。

    巨大缺口推动房价上涨

    提出物业税的根源,不外乎希望调控过高的房价,使房价快速上升的势头有所缓解。但能否达到这一目标,却需要逐条分析房价上涨的制度性因素。从现实...



阅读全文>>
2010年01月21日 08:14

十二五规划变数

2010.01.14发表于《商界》

    中国经济按每五年一个战略发展阶段来制定实施发展计划。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再过一年就将结束,未来的“十二五”(2011年~2015年)将是国内外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的一个重要时期,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基本现实:内外发展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成功的经验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负担,过去被忽略的领域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从生存型需求转为发展型需求

  “十二五”期间国...

阅读全文>>
2010年01月04日 12:31

美国医改的启示

    2010年1月4日发表于《中国证券报》

    美国医改日前获得了重大进展。经过近1个月的激烈辩论,美国参议院在12月24日通过此项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将新覆盖3100万美国人;经过10年努力,使94%的65岁以下美国人都有医保。相对于此前美国近5000万人缺乏医保的状况而言,这一法案的普惠性是非常明显的。

  站在局外看,对美国医疗体制的批评与改革思路,其实非常清楚。大部分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第一,投入高...

阅读全文>>
2009年12月17日 17:41

高房价下的逆城市化危险

2009年12月17日发表于《时代周报》

刚刚结束的中国经济工作会议为未来的中国发展定了调,不能再把发展的基础建立在靠出口拉动的外需增长上,必须走靠内需发展的道路。而城市化进程将是扩大内需的一股重要力量。

  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房地产价格与城市化却出现了相互背离的逆城市化趋势。

  城市化率“倒U”过程

  所谓逆城市化,就是许多原先来自农村的城里人又回到农村建房,准备在农村颐养天年的现象。这种现象...

阅读全文>>
2009年11月21日 11:51

11月20日,为内蒙古党校第11期旗县长班授课

   2009年11月20日上午,就《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为题,为内蒙古学校第11期旗县长班授课,并就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与14位旗县长进行深入交流。

   

阅读全文>>
2009年11月05日 11:39

以发展方式转型为目标的“十二五”改革

    为了促进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政府官员及政策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2009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海口合作主办以“新挑战、新角色、新模式——后危机时代的新兴经济体”为主题的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搜狐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现场发回精彩报道。以下是中改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匡贤明在论坛上的精彩演讲。

  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在这里我想就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谈一谈“...

阅读全文>>
2009年10月30日 19:05

二次房改重在打破土地供给垄断

2009-10-29发表于《时代周报》第50期

 

 

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改革,离开政府自身改革,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房改为例,随着二次房改的呼声不断高涨,在争议纷纷中,尤其需要清醒地回顾历史演变,找到当前问题的根源。

 

去掉所有的枝节,第一次房改实质上就是走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市场机制调动资源,配置资源。

 

制度红利基本耗尽

 

第一次房改效果如何?如果从存量角度看,是成功的,当时在职的国...

阅读全文>>
2009年10月16日 08:38

降低经济复苏的“三不”风险

    2009年10月15日发表于《南方日报》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这就是“三不”风险。全会公报还提出了影响我国经济复苏的几个主要因素,一是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二是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受到多方面制约;三是刺激经济的短期政策效应将递减,长期政策释放成效还需时间。

  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无法避开体制因素,从这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复苏的风险,主要在于改革的不到位,在于...

阅读全文>>
2009年10月09日 17:29

重走福利分房老路的风险

    2009年09月30日发表于《时代周报》

 

    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之时,中国的房价却在持续攀升。

  在这个房价上涨速度快于工资上涨速度的时代,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不断增加的住房压力。如果这个压力超出大部分社会居民的可承受能力,那么房价问题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的社会问题。

  住房成了俱乐部产品

  与此同时,房价持续上涨对我国体制改革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简言之,房价再保持这么快...

阅读全文>>
2009年09月23日 10:08

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 助力经济有效复苏


2009年09月23日发表于:中国证券报   

我国宏观经济已企稳回升,且势头不断向好。不过,经济全面复苏,最终取决于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复苏。笔者认为,着眼于宏观经济的有效复苏,防止二次探底,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构建公共服务体制。

    原本寄希望在通货紧缩下加快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改革,理顺要素价格,形成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现在看来这方面尽管有所进展,但总体上还没有破题。例如,在环境领域,绿...


阅读全文>>
2009年08月24日 11:42

美国医改的阻力与对策


2009年8月24日发表于:中国证券报

 医疗服务涉及到国家的每一个公民,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公共议题之一。在我国推进公共医疗体制改革的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进行着一场关于医改的大争论。

  奥巴马政府力图推进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但面临重重阻力。
 
事实上,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不仅是奥巴马的施政方针之一,也是美国民主党一直以来的梦想,从杜鲁门、约翰逊到克林顿,都在医疗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但这些努力无...


阅读全文>>
2009年08月20日 20:34

城市化趋势与房地产远虑

2009年08月20日 发表于《时代周报》

   一直以来,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是支撑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持续涌入城市的人口将为房地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问题是,当一个行业把自己发展的主要趋势依赖于客观的人口变化趋势上,其系统性风险是不是会明显增加。

  从发展进程看,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镇化。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3200美元,与此对应的城市化率一般在60%左右。但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45%。从国际经验...

阅读全文>>
2009年08月20日 20:31

应避免出现帕累托累退的改革

   2009年08月20日  发表于《南方日报》

   改革的初衷是实现帕累托改进,使在至少没有一个人受损的情况下,其他人的境况有所改善。而帕累托累退,则是至少没有一个人受益,其他人的境况却都有所恶化。过去30年,我国改革在充分调动市场因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有效地推进了帕累托改进,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帕累托最优。但前不久爆发的通钢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帕累托累退的改革案例。突出表现是,在改革的博弈中,无论是地方政...

阅读全文>>
2009年08月17日 09:33

不应推迟《社会保险法》三审

2009-08-14发表于《中国证券报》

对至今仍在影响我国的这场危机,需要理性看到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仅仅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因素之一,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根源在于改革不到位导致的发展模式转变滞后。基于这个判断的一个逻辑结论是,反危机要取得预期效果,不仅要加快政策调整,更要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但是,宏观经济的波动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对深化改革带来了噪音。有消息称,原定...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06日 20:54

把扩内需作为新阶段改革基本目标


2009年07月06日发表于《中国证券报》

http://www.cs.com.cn/jrbznew/html/2009-07/06/content_21895382.htm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7/06/content_11659004.htm

 

  从过去几个月的经济指标看,宏观经济已经企稳,经济复苏的迹象增多,这表明中央推出的保增长政策已初现成效。下一步的重点应当放在消除体制机制中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方面,其中,内需不足是所有矛盾的聚焦点。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不仅决定...


阅读全文>>
2009年05月13日 08:38

体制弹性与变革能力是有效应对危机的基础

   2009.5.5发表于《北京日报》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挑战,甚至影响全局的危机。对于这场危机的形成与传导、以及如何走出危机,不同的专家已有不同的解释和政策建议,例如有的学者从金融监管与金融共谋分析,有的学者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分析,还有学者从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角度分析。但我认为,从体制角度看,应对危机、防范危机的关键是,当下的制度是否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应对所有潜在的...

阅读全文>>
2009年04月24日 12:48

破解金融危机下的城镇化困境

2009年04月23日 08:11:05  发表于:南方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可能使城镇化进程发生逆转。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出发,找出城镇化中真正的危机因素,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的道路。

    与西方国家的城镇化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我们的城镇化率呈现严重的不均衡,并且与明显的区域差距交...

阅读全文>>